首页 馆务信息 档案利用服务 数据化资源库 青岛历史文化 青岛记忆

青岛城市历史沿革之1891年青岛建置

  • 作者:史晓芸     文章来源:青岛市档案馆2024年第一期《资政参考》

鸦片战争后,胶州湾的战略地位日渐引人关注。外国人中,要数德国地理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和美国传教士方法敛对青岛区位优势和港湾条件最为了解和“钟情”。19世纪六七十年代,李希霍芬先后7次“考察”中国,山东是其考察重点。他虽未实地踏勘胶州湾,却精准指出该地的区位优势和经济潜力,认为胶州湾具备一流港口的条件,乃华北最大最好的港口,是德国在东亚最理想的据点和“进入中国市场的一扇门户”。美国传教士方法敛任职于潍县乐道院,1890年在上海发文指出胶州湾作为海军基地的巨大价值。此外,中法战争期间,法国也屡次声称意图从胶州湾北犯。

欧美等西方列强对胶州湾的觊觎,引起清廷有识之士的警惕。驻德公使许景澄、陕西道监察御史朱一新于1886年先后向清廷奏疏,建议开发胶州湾,将其辟为海军屯埠,以百万两经费,耗时十年左右建造一个军港巨镇。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派人调查后亦认为青岛不失为军港良址。但综合各种因素,李鸿章并不赞成清廷采纳许、朱二人主张,青岛失去提前几年被纳入国家战略的机会。

1891年6月,北洋水师演习结束后,李鸿章偕山东巡抚张曜实地视察胶州湾,深感该湾“从东至北,环山蔽海,形势天成,实为旅顺、威海以南一大要隘”,认识到胶州湾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防务的紧迫性,随即联袂奏请设防胶澳,作为北洋海防体系的一部分。6月14日,清廷明发上谕,议决在胶澳设防。翌年秋,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4营兵力移防青岛。

清廷在胶澳设防后,建设了1座总兵衙门、1座码头、3座炮台、4座兵营及弹药库等军事设施。军事建设及驻军拉动了地方需求,青岛口一带出现了60余家商号,商贸获得一定发展,青岛口由渔村变成了小市镇。需要指出的是,胶澳设防为军事建置,而非行政建置。所以,这一时期的青岛口仍未脱离自然经济状态,也没有建设现代市政基础设施,算不上现代意义上的城市。

胶澳设防是青岛城市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起点。1990年7月,青岛市第十届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市政府《关于确定青岛市建置时间和举行建市一百周年纪念活动的报告》。由此,1891年6月14日被确定为青岛市的“建置时间”。

返回首页 返回上一页

版权所有:青岛市档案馆 青岛市档案局 地址:青岛市市北区延吉路148号

许可证号:鲁ICP备18013060号-1 ... 鲁公网安备 37020302370709号

维护:青岛市档案馆网站管理中心 技术支持:上海信联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总访问量: 人次

青岛档案信息网

手机版

青岛档案

微信公众号

青岛历史知识库